引言
根據流行病學統計,在台灣,胃潰瘍約有75%是由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。
根據流行病學統計,在台灣,胃潰瘍約有75%是由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。此種桿菌是唯一能存活在極酸環境和胃黏膜上的細菌,它能分泌一種會破壞胃黏膜上皮細胞的酵素,因而導致胃潰瘍。而胃淋巴癌和胃腺癌也和幽門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有關。除此之外,長時間服用阿斯匹林、類固醇和非類固醇消炎藥(NSAIDs),會造成胃酸過酸、抑制胃黏膜分泌,容易導致胃發炎甚至是潰瘍。除了胃潰瘍以外,許多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困擾,根據統計,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有此症狀。典型症狀為飯後出現胸口或喉嚨有灼熱感(火燒心)。一般來講,此症狀與飲食生活習慣、情緒壓力和胃部結構老化有關。不過當胃部本身有潰瘍時也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。
胃幽門桿菌和胃潰瘍的發生關係密切,但有趣的是,透過DNA序列發現,此菌種在幾萬年前就易寄生在人類胃中,隨著人類遷徙,全世界約有50%的人曾感染過此細菌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胃潰瘍症狀的發生,而目前醫學建議有消化性潰瘍出現者,或經由醫師評斷有其他胃部相關疾病者,才需要進行殺菌治療。我們知道,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黏膜的完整度,而胃黏膜是保護胃壁非常重要的組成。因此除了注重在殺菌治療以外,如何強壯胃黏膜細胞顯得格外重要。
生活習慣中,過度飲酒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和胃潰瘍,酒精會使蛋白質變性因此會破壞胃黏膜細胞,且酒精屬於刺激性食物,會導致胃酸過度分泌。在胃酸過多和胃壁脆弱的狀態下,胃潰瘍的發生率便提高許多。
胃幽門桿菌會產氨,造成細胞死亡,也是造成胃潰瘍的主因,以往都是以抗生素來治療,但是隨著抗生素使用的氾濫,抗藥性已開始出現。
參考資料:
1. 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 第106期
2.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2019年07月140期